周末閑來無事和朋友去了博物館參觀。從一個展廳到下一個展廳,一幅幅畫在展現著宜春的風采,置身在其中仿佛在穿越歷史,真切的感受到了宜春的千年變遷。宜春,從西漢開始設縣,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??墒亲鳛槟贻p的宜春人,我卻不曾在城市中感受到千年古城的歷史風韻,只有到了博物館才能感受到這座生活多年的城市原來那么的蒼老,時代變遷,漸漸的很少有人知道她過去的那些故事了。
宜春,有著名的古八景——春臺曉日、化成晚鐘、瀘洲印月、南泉涌珠、釣臺煙雨、袁山聳翠、仰山積雪、云谷飛曝??赡苤肋@八景的年輕人不多吧。 而這古八景至今尤存的還有幾個?即使存在也不似當年的繁茂了,都靜靜的湮沒在歷史的車軸聲里,消失在漫漫塵埃里了吧。
搭乘7路外線繞道環城西路,來到化成禪寺。這座位于秀江河畔的寺廟就是曾經傳出悠揚鐘聲的寺廟,八景之中的化成晚鐘就是從這里傳出來的。相傳很久以前,當秀江河還通航的時候,傍晚從寺廟下經過的船只能聽見悠揚的鐘聲,鐘聲伴過多少船家還家,伴過多少過客入夢。夜半鐘聲,給那些沒能及時回家的游子多少安慰。聽說那悠揚的鐘聲在秀江下游都能聽見??上?,當年的化城晚鐘已經離我們很遠很遠了,如今的化成禪寺到處修葺一新,斷然看不出它本來的年歲,若不是那些纂刻在石壁上的題字,有誰會想到它年代那么久遠了。寺廟的僧人,哪里去了?化緣去了嗎?鐘聲,你聽見了嗎?留下的只是幾個香客供奉的淡淡的香火,還有路邊賣香火的攤販。
心血來潮,前去尋找釣臺煙雨里的釣魚臺,乾隆間知府陳廷枚《釣臺煙雨》詩有云:“一抹江天白鷺飛,中流若個釣魚磯。眼前勛業誠余事,竿上絲綸聊樂饑。騷客偶留江畔醉,漁人空趁夕陽歸。蒲帆十幅來何暮,煙雨桐江似此非。”如此美景配美詩。如今青石依舊安然臥于河畔,歷經千年風霜雨雪巋然不動,靜默不語,沒有人知道當年它的故事,隱約于荒草中的那塊“市重點保護景點”的牌子給了它點安慰,其實它也不需要了,因為不管有沒有人記得,它,都在那里。
還有春臺,那里是曾經宜春古城的最高點,使它成為城中最早迎接日出的地方,加之這里“周覽川原,下瞰人煙,四時佳景羅列目前”,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尋幽覽勝的絕佳之地。登上宜春臺足以鳥瞰全城??匆惠喖t日從山天交接之處噴薄而出,滿城朝暉,清新透明,美不勝收,令人心情舒暢。如今登上曾經的最高點,我看見的除了樓房還是成片的高樓,想在宜春臺上看到最早的晨曦,那是不可能了, 春臺曉日注定屬于曾經。
隨著時間的流逝與社會的變遷,袁山聳翠已被建設成袁山公園,瀘州印月現辟為狀元洲公園,消失了的古景有南池涌珠。聽說,它也很美,可以與濟南的泉相比,有如珍珠,又如美人淚。然而,現在只剩下南泉涌珠的美名和以它為名的幾個地名了,幸好,云谷飛瀑依然宛如一條白龍傾瀉入潭,時間在走,人間在變。一些古老的故事慢慢的淡出我們的生活,一座城市的留下的歷史烙印在慢慢的淡化,新的故事正在演繹。